正儿八经说民国——盛宣怀的下场在现代人看来,清末的名人当中有两个人,极为的受欢迎,他们分别是胡雪岩和盛宣怀。而他们受欢迎的理由也很简单“他们有钱”。也可能在现代人的眼里,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是任性。可是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他们两个富可敌国的有钱人真的成功吗?我们之前说过胡雪岩的结局,破产倒霉,被抄了家产。自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郁郁而死。你能说他是成功人士吗?而且在道德品行上,他为了自己能够把持住西北军的财政大权,不顾国家大计,私自给外国人找贷款。搞的左宗棠极为的狼狈。他为了攀附高枝儿,亲手策划出“小白菜于杨乃武”案件。结果整个官场震动。大家又一次的拉帮结派,组成新贵集团。也不知道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学习的?至于盛宣怀同学的经历,我也只能说他跟胡雪岩是一丘之貉。盛宣怀也是为了自己能够攀附上载沣这个新势力,提出了一项币制改革。这个改革看上去是如此的无懈可击、如此的完美。但是任何改革如果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就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甚至还可能会成为洪水猛兽。盛宣怀所提出的改革难题就是在于清政府没钱,而外国人又特别对铁路感兴趣的问题上。而这一切对于盛宣怀来说又是天赐良机。如果他能够把清政府和外国人的贷款牵线成功。那么他就会牢牢的把控住贷款资源,那么国家的钱也就成为他的资源背书。当初胡雪岩就是来着这么一手,也正因为如此,让他也赚的钵满盆满。但是时代的格局不同了,那时的清政府刚刚经历过洋务运动,国运蒸蒸日上。甲午战争还未开战,戊戌变法更是没影的事情。胡雪岩这么搞下去,清政府还能镇得住。但是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穷途末路,一个不小心,随时有翻船的可能。但是盛宣怀等人却是毫不在意,丝毫没有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只要他们叼到嘴里的肥肉,就绝不松口。四川的保路运动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原总督王人文直接就跟老百姓站到了一起,双方成了一股绳,非要跟载沣组成的内阁对着干。载沣一怒之下撤了王人文的职,但是新上任的四川总督赵尔丰也站到了老百姓这一边。8 月 25 日,整个成都街头挤满了上街游行的人,大家都是抬着光绪的灵位来的,这说明老百姓并没有想造反,只是表示追忆先帝,希望这届内阁可以反省一下自己。但是,载沣等人一点也不在乎老百姓怎么想。还是那句话,有兵在,不服就揍你。载沣连发四道命令,让赵尔丰出兵镇压游行者。但结果却是,赵大人以兵力不足为由,坚决不干。不仅不派兵镇压老百姓,并且还继续上书,弹劾盛宣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