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 ——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讨论之一 摘 要: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发史上,对西康地区的开发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西康地区农业技术的改良及推广过程中,民国初年普遍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民国二十九年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等相关机构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历史时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提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西康省农业改进所”较之“西康农事试验场”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 西康地区包括今四川省甘孜州全部、凉山州部分以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拓与经济进展史上,对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与进展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与进展问题,1949 年前后出版的论文均有所涉及。如 1948 年 3 月,南京政府农林部根据行政院训令,致电西康省,要求“编送农业史料”,为此西康省建设厅安排有关人员编写了七千字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农业史料》,对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由来及进展简史进行了小结。在 1949 年之前出版的论文中,吴谧赓于 1947 年夏在《西康地政概论》所术最为全面[1] :“西康农事改进始自清季赵氏”,建省委员会时曾设泰宁试验场经营垦牧,渐有起色;及至西康建省,“农事改进逐渐推动”,设立农业改进所,下属多个单位,“从事农林、畜牧、农艺、兽医、园艺、蚕丝、农业经济、农业化学等之改进”,其“绩效”主要有:进行高寒地区作物栽培试验,在康区引种麦作,进行麦作冬播与两熟试验、肥料试验;检定水稻、小麦、青稞等品种,对马铃薯、玉蜀黍等进行选种,小麦、美棉等地方试验,并推广稻、麦、玉蜀黍、马铃薯及棉种;推行利用冬夏休闲地,垦荒、种植杂粮、增施肥料、兴修水利等办法;举办诸种大小型水利工程等。新版《康定县志》等史志则仅有“民国时期对品种培育引进做了些科研工作,推广的品种有扁豆、南瓜、韭菜、芹菜、莴笋等 10 多种”等语焉不详之论述。不仅史实不够准确,而且多集中于 1940 年春“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成立后。如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委员会主编的《甘孜州文史资料》在记述民国时期康区社会时,有多篇文章言及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工作。如西康省建设厅第一科科员王德安等人的回忆,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撰述。称“解放前,全州只有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及其所属的康定驷马桥农场和乾宁垦牧场,三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