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 进化轨迹与成长趋向 内容摘要:受加速进展的物质技术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沿生存型、进展型、可持续型演化,把握这一趋向,有利于保证消费观的理性成长。本文梳理了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进化轨迹,并指明了其进一步成长的趋向,以期为相关讨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消费观念 历史性进化 成长趋向 短缺经济中的生存型消费观 物质产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曾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岁月,近代的工业革命制造了摆脱短缺的物质技术基础,西方国家借助这个基础首先跳出了短缺经济的梦魇。近代以来的观念束缚以及制度约束,使我国走出短缺的时间比西方晚大约 200 年。 短缺经济时代,消费的范围基本局限于物质消费,消费的目的性明确,就是满足消费主体的生存需要。人们当时的收入水平只能维持较低的消费水平,且满足这个水平的消费品供应全面紧张,只好通过各种票证手段限制消费。与此相对应的消费观念是:在消费的数量上,高度崇尚节俭,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在消费的内容上,摒弃物质以外的消费,精神或文化消费被看作严重奢侈性消费遭到严厉排斥;消费方式高度趋同,根本没有条件考虑消费的个性化;只能顾及近期消费,没有条件考虑远期消费,更不可能实行超前消费。 买方市场背景下消费观念的快速进化 买方市场的进化 票证型消费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就开始松动,由此带来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第一个浪潮:老三件百元级生活必需品的迅速补足,甚至引发过 80 年代末起因于物价上涨背景的抢购风潮。经历了 4 年的调整期,1993 年,票证在全国范围废止使用。这时我国经济虽然还没有进入以供大于求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但主要消费品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这种供需状态是废止票证的前提条件。中国经济通过农村联产承包、城镇企业市场化改革焕发出蓬勃活力,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由此进入 90 年代的第二个消费高峰——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浪潮。10 年之内,城镇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主要家用电器基本得到普及,在农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到 2000 年,我国的钢铁、煤炭、电视机、程控交换机、粮食、肉类等多种产品产量均居世界之首。1997 年,我国相关部门监测的主要生活消费品供给能力基本超过社会需求,开始进入买方市场。这一拨经济增长,为新世纪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完成了坚实的奠基。新世纪初的家庭数字影院、MP3、移动电话、可视电话等消费内容可以看作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