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弓形虫病核酸疫苗讨论概况 关键词:弓形虫病 StatusintheresearchofnucleicacidvaccineagainsttoxoplasmainChina. 刚地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哺乳动物及鸟类普遍易感。人类对弓形虫有较强的自然免疫力,感染后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表现,或只出现亚急性弓形虫病。但在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弓形虫后引起的危害严重。人体弓形虫感染日益受到关注,弓形虫病疫苗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动物实验发现,弓形虫全虫疫苗,弓形虫特异抗原组分疫苗有预防弓形虫感染或降低感染度作用,但前者可能会引起再感染,后者的免疫保护效果较差。弓形虫病核酸疫苗克服了上述疫苗存在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我国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了弓形虫病核酸疫苗的研制,通过对表达保护性抗原蛋白基因进行重组,先后研制出弓形虫基因单价疫苗、复合疫苗和混合疫苗。动物实验证明部分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1 保护性抗原及目的基因讨论 弓形虫裂殖了表面膜蛋白[1,2],致密颗粒蛋白[3]和棒状体蛋白[4]是重要的弓形虫抗原,这些抗原物质与弓形虫的侵袭性有关,且能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 SAGSAG 是弓形虫裂殖子表面膜蛋白。通过对 SAG 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讨论发现,有 5 种与弓形虫病免疫有关。 P30P30 分子质量 30~35kDa 含量约占虫体总蛋白的 3%~5%,主要存在于弓形虫表膜及内膜系统,也可分泌到虫体外环境。P30 是重要的弓形虫表面膜蛋白,与虫体的吸附和入侵有关,能被弓形虫急性感染期及恢复期血清抗体识别。动物实验证明,用纯化的 P30 蛋白免疫小鼠可显着提高小鼠抗弓形虫感染能力[5]。为提高免疫效果,于瑾等[6]构建了含有霍乱毒素 A2/B亚基基因和 P30 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宿主菌 BL2l 后经 IPTG 诱导产生 30-CTA2/B 融合蛋白。游东生等[7]将 P30 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入 DH5α,Westernblot 证明 IPTG 诱导表达的 P30 抗原分子能被抗弓形虫血清识别。 P22SAG2 是一个基因家族,包括SAG2B、SAG2C 和 SAG2D。其中 SAG2B 表达于速殖子表面,而 SAG2C 和 SAG2D 仅表达于缓殖子的表面。讨论证明,P22 蛋白参加弓形虫的入侵过程,并且与弓形虫速殖子向缓殖子的转化有关。P22 的抗原性较弱,但仍能提高免疫动物的免疫水平。姚永伟等[8]用 PCR 法从 RH 株弓形虫基因组 DNA 中扩增 P22 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入载体 pET-32a,转化大肠埃希菌 BL2l,IPTG 诱导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