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统计数据真实性的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重要原因,有必要从统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危害入手,分析统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从中探寻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思路及对策。关键词: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质量的统计信息不仅是捕捉商机、竞争致胜的关键因素,更是国际间衡量比较的重要依据,任何一个环节上统计信息的纰漏都会影响正确的决策,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某些领域及某些环节统计信息失真—即统计资料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仅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而且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同时对数据质量的讨论仍然比较薄弱,质量管理相对落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统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危害入手,分析统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从中探寻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思路及对策。一、统计失真定义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统计失真,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不同的学者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定义,但是从内涵上来讲,统计失真的定义要从统计数据质量的使用的要求上看,统计数据质量取决于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适用性和简便性五个方面。准确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体现。及时性是对统计数据形成和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强效率的要求。完整性要求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使用者所需的所有项目,不能残缺不全。适用性是使用者对统计数据“适销对路”的要求。简便性是使用者对统计数据简明扼要、少而精的要求。统计信息失真就是在这对这五个方面的违反。统计信息失真分为统计信息处理失真和经济业务失真两种,统计信息提供和使用的不对称性,统计信息客体本身的不确定性,统计信息提供者素养的局限性是产生统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经济业务失真是指领导对单位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经济活动缺乏监督和控制,会计人员言听计从,不拒绝、不反映、不抵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二、统计信息失真的分析 1、提供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现实的工作中,统计信息的提供者一般能直接参加基层的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或直接与客体接触,进行面对面的调查活动,他们确实能够了解并掌握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也就是说有第一手资料。而统计信息的使用者一般不直接参加基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只依靠统计信息的提供者经过层层“汇总”的、“审核”的统计信息去了解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并据此做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