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农作物* 二现存的古代农书具体讲到大田作物的,最早的要算是《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审时》篇列举了六种大田作物,那就是禾、黍、稻、麻、菽、麦。此外在《任地》篇里提到了大麦。这七种作物看来就是战国时代的主要大田作物。这样说的理由是,这几种作物确是提供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和一般人民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资的基本部分。“禾”就是现在我国北方的谷子,其粒实去稃后通称“小米”,是广阔人民的主要食粮。“黍”的名称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更改;它既是比较味美的粮食,也是酿酒的原料。在古代人的生活中,祭祀以及其他各种典礼极为繁多,酒的消费是非常大的,所以黍的种植在大田作物中所占的比重远非今日可比。稻米是供贵族阶层享用的细粮;那时黄河流域灌溉条件很差,稻的种植大约不是很多,但不可缺少。说到“麻”,有雌株和雄株之分,雄株曰“枲”,雌株曰“苴”,二者古代都种的不少。雌麻的籽那时也是供人吃的,不过在粮食当中不算是重要的。《诗·豳风》有“九月菽苴,以食农夫”这样的句子,大概是穷苦人的食粮之一。“菽”就是大豆,它的肥地的作用也许那个时候的农民还不很清楚,不过对那一般说来非常缺少肉食的华夏族人来说,大豆确是极有价值的食物,它是广阔劳动人民的主要蛋白来源,农民喜爱种它,是完全有道理的。《审时篇》提到了“大菽”、“小菽”,据夏纬瑛先生说,不应理解为后来常见的大豆和小豆,而只是菽(大豆)的两个不同品种。《审时篇》中的“麦”,夏氏认为应该是小麦。大麦和小麦在那个时候好像种的都不很多。大麦可以制糖,其名曰“饴”,在没有甘蔗以前,做甜食主要是靠大麦。小麦也是细粮,所以与稻同样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吕氏春秋·十二纪·仲秋纪》说:“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汉儒说:“《春秋》他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这自然只是一种解释,不过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禾是人民的主要粮食,受到重视自不必说。一般谷类都是春种秋收,麦之成熟在夏初,正当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接续民食,所以统治者要督促农民种麦,以求减少闹饥荒的机会。不过从《审时篇》里所讲的六种作物中麦列最末这一点来推想,它作为食粮的重要性显然比禾、稻要差些。这也许是由于那时还没有制作出来质量较好的磨,因而不能制出细粉,只是“粒食”,而单单是经过蒸或煮做熟的麦粒不如稻米好吃的缘故。查秦朝人写的《仓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