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为适应新贸易 理论 和战后国际贸易实践 进展 起来的,是贸易保护理论的重要 内容 之一。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强调国家干预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已成为各国争取最大利益而实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实施条件 20 世纪 80 年代,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格罗斯曼(G. Grossman)、斯潘塞(B. Spencer)、布兰德(J. Brander)等人以规模 经济 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 讨论 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思想包含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两个方面。其中,利润转移论强调静态规模经济,认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实行关税、配额、生产补贴、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手段支持本国的战略性产业,改变本国厂商与外国厂商之间的博弈结果,增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达到夺取和扩大市场份额并将外国垄断厂商的利润转移到本国,最终提高本国国民福利的目的。外部经济论强调动态规模经济的作用,主张政府通过提供研发补贴、生产补贴等措施,对外部经济显着的战略性产业如高技术产业进行干预和扶持,使该产业在技术和货币外部经济的作用下逐步成长和壮大,取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通过外部经济效应对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积极的 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尽管带有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但由于这种政策迎合了各国的现实需要,因而备受各国关注,并对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和美国都在不同时期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从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政府实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点是钢铁、汽车、造船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的重、化工产业;20 世纪 70 到 90 年代,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半导体、信息、通讯、生物、医学等高 科技 产业上。印度在软件业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并取得成功,更是开创了进展 中国 家使用该种政策的先例。 理论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实施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通常,我们可以把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效实施的条件区分为两类,一是前提条件,二是隐含条件。 1.前提条件: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 战略性贸易政策基本模型将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视为该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少数几个厂商存在激烈的竞争,并且其决策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