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文章分析了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并阐述了如何从法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城镇化、调整职业结构、进展教育和完善民主机制五个方面来促进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提高,以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词]中等收入阶层;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并且相应地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又确定了在中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宗旨与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党对社会进展规律认识上的升华。从内在联系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同时和谐社会又是以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为主要特征,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社会进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现代和谐社会包括两层含义,即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进展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就是贯彻公平正义理念,人人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范围之内的良性运行和协调进展状态。要建设这样的社会,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结构,这就是中间阶层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因为中等收入阶层特别的社会功能能保证在这样结构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生存和进展的需要得到满足,大部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政治愿望可以实现,这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稳定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安定团结,不存在对抗性矛盾;而中等收入阶层具有社会稳定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形成。在有阶层的社会中,社会分层体系都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能够进入上层的总是少数人,这样,社会分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中层和下层的消长。当中层占的比例小,下层的比例就大,社会分层结构就会呈现“金字塔形”,两极分化就严重,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就突出,社会的稳定就难以维持;当中层所占的比例大,下层所占的比例就小,社会分层结构呈现“橄榄形”。由于多数人都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贫富矛盾得到了缓解,社会相对就比较稳定。同时,由于中等收入阶层拥有较高的收入和享有较为舒适的生活,其从切身利益出发,惧怕社会动乱,反对用剧烈的方式来解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