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结构失衡与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制度缺陷不但造成开放式基金运作市场环境缺失,而且造成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失衡,其结果使得开放式基金在经济转型时期蕴藏了更高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分析现阶段证券市场有关超常规进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造成的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失衡,从而引发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制度性根源。 一、超常规进展基金战略与机构投资者结构失衡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加上证券市场成立时间较短,制度建设很不完善,至今仍未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制度平台。不断进展演化的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的规模、结构、交易成本和绩效等不断施加着影响。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仍是影响市场状况的主要力量,政府在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仍起着主导作用,从而对市场施加着重要影响。 在证券市场中,为了快速实现赶超式进展战略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选择成本最小的便捷方式就是以国家信用代替市场信用,来保证证券市场的跨越式的进展。国家信用在证券市场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国家形式为证券市场进展提供担保。虽然这种担保并没有采纳明确的契约方式,而是体现在政府对证券市场进展的战略意图和市场管制中,通过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理性预期和利益偏好,来实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就是政府对证券市场的一种“控制”,而此时市场的均衡就是政府干预下的“控制均衡”。这种“控制均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它在证券市场的进展初期是十分必要的,是推动市场主体发育、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完成从传统信用条件下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向现代证券市场融资方式转变的有力的助推器。但是,与此同时,这种控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即政府主导型制度安排与证券市场进展内在规律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导致了严重的制度缺陷。在这种有缺陷的制度安排下,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相重叠,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为了达到干预证券市场的目的,政府干预市场一般采纳行政手段来控制上市规模和发行速度;甚至通过制度规则的修订来引导市场主体结构或者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近两年来,通过调整市场投资者结构来干预市场的运行已经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一个主要手段。超常规进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基金,不仅是政府进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必要之举,更主要的是为了达到有效干预市场的目的。 人们普遍认为,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