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农村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文章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集聚化现象,从流动人口自身、社会经济转型、二元制社会结构、户口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相关对策。关键词:流动人口 劳动就业 集聚化现象 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迅速进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经济进展较快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的集聚化就业现象,是指流动人口在参加劳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的仅限于某个或某几个行业的集中聚拢就业趋势。劳动就业的集聚化,具体表现是大部分流动人口在从事工作上仅限于几个特定职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就业人口的数量分布。对流动人口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调查后发现,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从事最多的职业为工矿企业的装配工人,占到 33%;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工人如技工、电焊工、厨师等占%;建筑工占%;修理工占%;服务员占%;搬运工占%;清洁工占%;其他职业占%。这种集聚化就业在不知不觉间也对流动人口本身和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成因 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职业特征是从流动人口从事的以上各职业中抽象出共有的特性,这些特性是流动人口生存状况的真实刻画。 1、流动人口数量巨大,但整体文化素养水平偏低 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在我国是一个历史原因。在 20 世纪末我国流动人口有 8000万,到了 2025 年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字已达亿。而 2025 年国家公布的流动人口有亿,相当于加拿大的总人口数的 4 倍,而且还有一个相当庞大的后备军——9 亿农村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如此巨大,其自身文化素养水平却相对较低。使他们选择职业,参加建设面临致命的障碍。根据目前的经济进展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国各地需要的是有学历职称的高素养人才。比如,北京市 2025 年底公布的对流动人口需求中,40%以上的流动人口具有职称。即使在拥有 1200 万流动人口的深圳市,每年也逐渐以优惠政策吸引高职称学历的人才。现今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几乎 90%以上仅为初中文化,与城市对于流动人口文化素养的要求正好相反,这样的需求与供给形成了鲜亮的反差。一方面,从数量上看,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从质量上看又供不应求。量与质的双重矛盾是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主要原因。 2、经济转型的影响 改革开后,我国为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为世界提供了数量最多的廉价劳动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