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及需要实行的对策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面 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直接与大气接触,除承受交通荷载外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运营期间出现早期损坏现象,原因可归纳为: 1.1 路面结构设计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可供设计人员选择的结构单一,而且级配范围较宽,如 AC、AK 结构都具有很强的优缺点:AC 结构具有良好的密水性,但表面较细,抗滑指标难以保证,而且矿料组成中往往是粗骨料悬浮于细集料之中,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容易出现材料重分配,因此容易出现车辙现象;AK 结构具有很好的骨架,抗车辙能力强,粗糙的表面满足了抗滑要求,但空隙率偏大,透水严重,这是造成近几年水损破坏普遍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查,现场铺筑的沥青混凝土空隙率在 8%~13%时,沥青混合料产生水损坏的可能性最大。在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 II 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空隙率为4%~10%,与之比较接近,而且施工中压实度低值要求 95%,容易造成水损坏。这是因为雨天之后,沥青路面在饱水状态下承受重载车辆冲击与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沥青膜与矿料渐渐剥离,形成松散的凹坑,若不及时予以修补,极易进展扩大成坑槽,造成更大的损坏。这在南方雨水较多的尤其严重。另外,设计法律规范中该的设计车辆荷载于实际车辆荷载不相符,根据法律规范进行设计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难以承受当前交通运输重车多、超载严重的交通状况。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现仍出在一个快速进展时期,对高速公路许多方面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一些标准和法律规范仍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就不能满足进展的需要,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所谓“合理的病害”。针对法律规范滞后于当前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输市场的实际情况,为防止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破坏现象,各省都在路面结构方面进行讨论,但现行相关法律规范的修改跟不上迅速进展的高速公路建设需要,不符合其应有的严肃地位。 1.2 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 如某二级公路穿过土基过湿地段,但设计方面却按一般正常情况设计,全部利用挖方和就地借方填筑路基,实行逐层晾晒法施工,造成极大的窝工,影响了工期。施工单位只好申报监理工程师并经业主同意,远运借土填筑,仅此一项就较原设计增加费用数百万元。先沥青路面破坏较为严重,已多次修补。这说明正确区划路基干湿类型极为重要。 1.3 气候因素这是造成高速公路出现车辙和推移的原因。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