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蔺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瓶颈和有关的应对举措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建设成败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得以有效缓解,还对当前应对全球通涨的挑战、实现城乡统筹进展、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平稳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进展的瓶颈。假如不能及时很好地加以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制约瓶颈 应对举措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进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 9亿多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进展;只有广阔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因此,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定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然而在古蔺这样的贫困山区,制约其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还很多,如何因地制宜地予以一一破解,使山区农村真正逐步实现“生产进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干净、管理民主”的雄伟蓝图,是当前我们必须直面和仔细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1 古蔺县的基本县情和新农村建设滞后的主要因素古蔺县的基本县情。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7°41′~28°20′,东经 105°34′~106°20′之间。全县幅员面积 3182 平方公里,辖 26 个乡镇,269 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境内居住有汉、苗、彝、回等 13个民族,是全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县之一。县境内资源丰富,无烟煤、硫铁矿、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尤以无烟煤储量最多,现已初步探明储量达亿吨,煤层气储量达 1001 亿立方米,古蔺矿段已列入国家 13 个大型煤炭开发基地。县内动植物资源种类多,1700 多种高等植物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达 20 余种,省级以上确认的保护野生动物达 35 种。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黄荆原始森林、太平渡红军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