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热辨证论治规律 摘要: 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由于其病因复杂、危害严重,易引起临床医生重视。中医治疗高热的方法丰富多彩,只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无论是经方、时方还是其他治法,用中医治疗高热是卓有成效的,并能为广阔患者所接受。关键词: 高热 辨证论治 规律 综述如何发挥中医特色,治疗处理高热,寻求有效的辨治规律,是中医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作一回顾。 1 理任宝琦[1]认为于六淫风寒邪毒乘人体正气之虚,卫外之阳不固而侵袭机体,风邪属阳而主动,其性开泄,易疏泄人体肌腠;寒邪属阴,其性凝滞而主收引,易使腠理闭而气不行。此时,风寒之邪乘人体正虚而内侵。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肌表,由于太阳经脉居人身之阳,故首当其冲,风寒之邪束于外,阳气被郁于内。在外感高热风寒证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成为高热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内伤发热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七情郁结有关,导致人体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发病。虚者多因真阴亏耗而气下陷,阳火上升而发热;实者多由气、火、痰、瘀、食、郁,阻碍了营卫气血之正常运行,导致了五藏六腑之不和而发热。但是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和潮热在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中均可出现。 2 法治疗外感,若因于寒,可用辛温解表法,若因于热,可用辛凉解表法,若因于其它,则随症治之,并且根据病因不同权衡,例如疏表清气法、祛暑化湿透表法、清解法、宣通法等。治疗内伤则根据病因病理,阴虚发热者,治以滋阴清热;阳虚发热者,治以温肾回阳;气虚发热者,治以益气升陷,甘温除热,赵瑞学[2]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两剂治愈外感高热;营卫不和发热者,治以调和营卫;血虚发热者,治以养血补气;肝郁发热者,治以疏肝理气;食滞发热者,治以消食导滞;痰饮发热者,治以理气化痰;血瘀发热者,治以活血祛瘀。此外还有补肾壮水法、清法、活血化瘀法、下法、清营凉血法等,Jia Yantao用源自叶天士《温热论》中清营凉血法治疗了 40 例癌性发热病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 3 方药 经方 治疗高热用得最多的是经方或者是经方加减。刘立[4]报道用经方治疗长期高热效果显着;杨翠玉[5]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 70 例取得良好效果,为防高热引起惊厥,对体温过高者可予物理降温,但不用解热镇痛药及激素类药物。苏智慧[6]用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 68 例疗效满意:生石膏 20g(先煎)、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