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运用 [摘要] ABCM 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另一方面又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虽然 ABCM 在理论上得到肯定, 但从实践来看,很难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冒着风险投入资金与人力进行一项不知成功与否的改进。本文在提及 ABCM 应关注的问题时,鼓舞条件成熟企业大胆探究 ABCM 的运用。 [关键词] 价值链 作业成本管理 一、作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特征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ABC)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化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制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1.作业成本管理的核算要素体系。作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四大核算要素是: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其中前三个要素是成本的承担者,成本动因则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 (1)资源。作业成本管理中的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换言之,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资源假如直接面对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2)作业。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集合体,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作业活动贯穿于动态活动的全过程。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能形成产品价值或称作业价值,所以,一般又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反映作业消耗的有效性;而“非增值作业”则反映作业工作的无效性。根据企业业务的层次和范围,可将作业分为以下四类:①单位作业:使单位产品或服务受益的作业,它对资源的消耗量往往与产品的产量或销量成正比;②批别作业: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③产品作业: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④维持作业: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