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风险对策 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理论证明,只有教育投资的积累才会实现技术进步。讨论表明,教育投资越大,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进而一方面会直接提高劳动力的边际效用,另一方面通过资源要素的组合与运用,使生产效率改善,为经济增长与进展制造基本动力。教育投资的这种作用是物质资本投资无法替代的。 一、教育投资的含义与特征 教育投资是指为了培育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投放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它包括各种货币形式的支出和非货币形式的支出,其实质是一种通过获得或增加、调整知识、技能等存量资本以影响或改变预期收益的活动①。 考察现实我们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掀起了产业革命,并带来了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在现实中,在经济结构的改革中,大多数下岗或失业人员是非专业人士,是初级劳动力。而专业人士、高级劳动力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相对来说较容易获得就业机会。未来的职业更是需要制造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制造型人才不仅有能够参加竞争的能力,更有实现战略价值的能力。 事实表明,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投资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与进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教育投资存量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力增加教育投资,不断提高人才质量,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并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关于教育投资的理论 在西方,教育和培训历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投资。教育和培训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叫知识性效应,即人们受教育后,获得知识,提高了技能和文化素养,从而既增加了对新工作的适应性,减少了失败的可能性,又由于掌握了新技能而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另一种叫非知识性效应,即当人们受过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纪律性,增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亚当就提出了人作为人力资源要进行教育和培训。他说:“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到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等一批现代学者也开始重视教育投资问题。 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是对劳动者的健康和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发生作用的一种投资,它包括教育、卫生、保健等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教育投资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