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职业性回归路径分析 教育硕士人才培育职业性弱化的表征 教育硕士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是规格有异,各有侧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提高我国中小学老师队伍整体素养,并提供一个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科学、合理、先进、高标准的老师素养教育的模式[7]。这种模式将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其目的,进而促进老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培育老师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老师的从业素养,促进老师专业进展[8]。显见,教育硕士相比教育学硕士对职业性的重视程度迥异,综合国内外现有讨论成果,学界大多学者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讨论生在培育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队伍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彰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的职业特点。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快速进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专业教育硕士培育中的职业性缺失。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培育目标上,许多院校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育满足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认同度不高,只是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当作一种高层次继续教育;有些院校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育培训化倾向。第二,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是其培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是培育目标和落实教育原则的载体。当前,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占据比例过大,忽视实践环节,凸显职业性的实践教学仍显不足,缺乏贴近教育实际的专业知识内容,不能有效指导工作实践,并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实践处于二元分离状态。第三,在培育方式上,当下教育硕士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案例教学没有真正得以推广落实,难以适应教育硕士培育的需要。教学手段仍显落后,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没能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发挥其应有实效。第四,在导师队伍建设上,当下,教育硕士导师大多是由学术性导师衍生而来,指导老师仍以学术性硕士培育方式培育教育硕士,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职业需求相关能力的培育;同时这部分指导导师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难以承担培育教育硕士的责任。第五,在评价标准上,现行教育硕士评价标准主体单一,评价客体标准大多沿袭学术性硕士标准,尤其是硕士论文没有体现职业性的特点,评价标准机械单一,与教育硕士培育目标相背离,忽视教育硕士职业能力的培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滑落的成因 对教育硕士培育重视程度缺位与认识错位 我国自 1997 年首届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