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中内心视像的构建 一、分析作品 在朗诵训练中,许多人拿起作品就读,造成了念字式、念经式、八股式、演戏式等不法律规范的朗诵方式。原因之一即没有通读作品、揣摩作品、解析作品,更没有去思考写作背景以及其它必须处理的问题。因此,分析作品对于朗诵艺术中内心视像主题与基调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1.把握作品的思想方向与情感方向。思想方向指的是作品的主题,情感方向指的是作品的情绪基调。 2.分析作品情感表达的关键词和主题句,确定内心视像中的主画面。 3.反复试读,逐渐地记忆文章内容,构建起内心视像的轮廓。 4.分析字里行间的潜在信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排除“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2]1。 解读文本 以席慕蓉的爱情诗《一棵开花的树》为例: 1.作品本身内在的变化及联系。第一段:求佛——结缘,第二段:幻化——等待,第三段:走过——凋零。显然,三个段落演绎的是一个纯情少女等待爱情的故事。发现了故事,就为情感的调动与想象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2.确定诗的主基调及变化情形。本诗的主基调是凝重的,但是中间有些变化。比如开始的节奏舒缓,中段明快,末尾则是沉重的。高潮即在末尾,是大喜到大悲的跌落。 3.揣摩字里行间潜藏的意味。“慎重地”表明一种用心的经营。“五百年”是夸张,并非事实,但却表现出虔诚与执着。台湾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地方,凡事讲缘,“缘”是不能自主的,爱情也是佛无法主宰的。“无视的”三个字,否定所期望与所付出的一切,足以令人产生无限的伤感。这样的字眼分析,可以为把握文本凝重的基调提供支持。 4.反复揣摩,领悟美感。反复试读、揣摩、品味,直到为那份纯情的、执着的、只有一个人的爱而感动,并最终体会到清丽、忧伤且凝重的美感。 了解写作背景 在分析作品,构筑内心视像时,光有字句分析还不够,需深化了解写作背景。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许多人认为它传达的是“袅袅的情思与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2]153,甚至是“愈来愈凝重的离愁”[2]154“袅袅的情思”自然是有的,而“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就缺少根据了。依据孙绍振先生的解读,这首诗的特点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特别不能证明是‘愈来愈凝重的’”[2]154。孙教授的理由是本诗写于1928 年 11 月,写作背景与林徽因有关。1928 年 3 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作者徐志摩过去与林徽因漫步剑桥的浪漫回味已经不便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