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本,抓特点,努力上好阅读课的第一课时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处在初读阶段。初读的任务一般是由识字写字、正确读文、了解内容和理清脉络四个部分组成。低年级主要完成前两项,中年级增加第三项,高年级则要全部达成。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能够抓住自己所担负的基本任务,认认真真地进行教学,教学质量应该是有保证的。我们的教学凭借的是语文课本。课本是由一篇篇课文所组成的。每一篇课文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各不相同,有着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能够抓住课文所表现的特色进行教学设计,也许就能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来。一、识字、写字:认识、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其中,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是第一学段的任务。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把识字、写字作为教学的重点。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够借助新华字典,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这点上,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能把学习生字新词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处理。在处理的方式上各有不同:①一年级(1)班的朱老师在教《草原的早晨》时,采用的是集中识字的方法,先通过汉语拼音识字,再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学习生字组成的新词,最后把生字新词放在相关的语句中进行连读。这就是斯霞老师所倡导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这样教,目标集中,任务单一,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把认字、识词、读句的教学任务落到实处。②一年级(2)班的刘老师在教《草原的早晨》时,采用的是分散识字的方法:先借助课题,学习“草原”一词;再借助画面,认识“羊儿、骏马、牧民、圈门、远处”表示相关事物的词语;最后,学习剩下的字词。这样教,比较新颖、活泼,能够不断地给学生新鲜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二年级(3)班的袁老师在教《雨后》时,采用的是凸现重难点的方法:她先把学生极其容易读错的“兴奋”单独地拎出来进行指导,再进行其他词语的教学。在教学词语时,有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先指名汇报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提醒,凸现读音的难点,即“兴奋”和含有儿化音的词语。这样教,说明老师知道学生在读“兴奋”一词时,已经养成了一种读音错误的习惯。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先发制人。于是,袁老师把“兴奋”这个词,单独用小黑板出示,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夺取学生的眼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生字新词上,并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反复地练习,反复地校正,并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我想:不管学生能否自然地读准,至少知道“兴奋”的“兴”应读第一声。识字的教学方法也许还会有第三种、第四种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方法,力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已经有了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再加上对学习的新课作了预习。因此,生字新词的教学应该是作为检查,不需要再借助汉语拼音来识字。三年级(2)班的陈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她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用小黑板出示,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认读。当有学生将剩下的“剩”读成”cheng”时,陈老师请其他的学生进行纠正,并在生字上注上汉语拼音;当有学生将“弧线”读成“孤线”时,陈老师又及时将“弧”与“孤”作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学习。这样“先放后收”的方法至少有这么几点好处: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汇报预习的成果。②通过认读生字新词的信息反馈,能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认真预习的学生来讲,是个肯定与鼓励;对没有预习的学生来讲,是个无声的批评。③当学生有了错误的时候,老师给予及时地纠正,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到了第三阶段,学生不仅有了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而且通过其他的渠道,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了语文课本中尚未出现的生字新词。因此,高年级的识字写字应该从这个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集中识字,也可以随课文识字。至于采用哪种方法,完全取决于你的教学设计。譬如:在教《烟台的海》时,六年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