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县中学 2013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经济与社会变革学案本节知识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发展情况(1)农业发展①. ②. ③. 以上三点既是发展表现也是发展原因。(2)手工业发展①.冶铸业 ②.漆工艺 ③.纺织业 ④.煮盐业: ⑤.酿酒业 ⑥.手工工艺专著:——《考工记》(3)商业和城市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原因: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 力发展 具体原因:私田不断增加,井田制度逐渐瓦解。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 阶级基础:新兴地主要求政治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2、春秋时期的改革:(1)主要的改革:齐国管仲“相地衰征 鲁国初税亩(2)改革的性质: 2、战国时期的变法(1)历史背景:a.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 b.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C、思想基础——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2)改革性质: (3)主要变法: (4)主要影响: 3、商鞅变法(2)成功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 ③. 易淆点分析: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区别:具体可以从目的性质、内容、特点、产生根本原因的不同和历史作用等方面来分析练习巩固1、史学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6、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 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 D、变法措施得当,未给泰国带来消极影响7、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工商业的条件④封建国家出于政治、军事需要的考虑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8、《管子·牧民》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管仲以上思想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