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 2014 年高中历史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 人民版必修 3重点: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难点:把四大思想理论成果与对应的革命和实践活动相联系,理解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传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三个代表。 (6)科学发展观。 2、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时期:20 世纪初) (1)背景: 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与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2)内容:1905 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展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 (3)意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实践:1911 年,辛亥革命;1912 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 年,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5)新三民主义。 ①背景:1912 年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②主要内容:民族主义: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民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