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教后感一、教学设计首先是挑选课题,原来计划选《文本信息加工》,并且已经认真地展开备课,由于我非常看重我的第一节市级公开课,所以我准备了很多的内容,试讲一次后来发现内容太多,大概要 90 分钟才能讲完。现在看来,文本信息加工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 45 分种肯定是讲不好,也讲不透。后来缩小范围,改成《文字及其处理技术》,删改教学内容,第二次试讲,45 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讲完。至此基本确定课题和重点难点。可是今天,当我回头再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和教科书上对应的内容,发现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不是很到位,汉字发展史部分讲了有点忘乎所以。第一个就是头大尾小,开始引入部分过大,关于汉字起源的三种传说,结绳说和图画说只需一带而过,稍微说一下仓颉造字的传说,此处可以省下 2-3 分钟教学时间。然后就是汉字从殷商甲骨文到宋代印刷字体的演进历程,只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索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而不需要讲的太过详细,几乎到书法发展史的程度(我认为学生既要学习现代技术,又要提升人文素养)。书法艺术除了鉴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局部)外,还要特别提醒学生欣赏机房楼下的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学生身边的书法艺术,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我到田家炳中学以后观察的结果)。方块英文可以和学生一起解读一下,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创举,Art For The People,艺术为人民,还有北京 2008 年奥运会会徽上用毛笔书写的 beijing ,从侧面可以印证文明之间的互通性。以上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历史上使用的文字处理技术,可以让学生变成一道客观题,让学生先讨论后回答,增加师生互动,强化知识联系。体验情境的汉字拼音化,是为了让学生领悟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不应该被废弃。引入关于计算机文字编码的发展历史,以及汉字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历史,这些都属于文字处理技术范畴,需要适度延伸一下,此处可以应该增加 2 分钟左右。关于汉字编码,本应该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我却把体验汉字处理技术发展历史当成了重点,花的时间过多,直接导致真正的重点没有讲全讲透,概念含混不清,题例欠缺,师生双边活动不够,这就是我这一节课最大的败笔。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我已经有将近一年时间没有上课,二是我至今没有机会参加任何一个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课程培训,对新课程新教材理解不到位,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总结,尽快提高自己对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