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的问题哪里来教师的研究从发现身边的问题起步。这里的问题是指教师将工作中碰到的困惑、矛盾提炼成可以开展研究的主题并着力去解决的问题。可以是比较规范化的课题研究,也可以是比较简化的专题研究。那么,问题在哪儿呢?问题是客观存在物,关键是教师头脑中是否有积极的研究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策略,前者是教师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它建立在对解决某一问题的好奇心、责任心和探索精神基础上;发现问题的策略一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包括自己的优势、特点与不足,二是建立在开阔视野的基础上,包括掌握周围环境的信息与前沿的理论,找到两者的结合点。1.从不满足现状中来实例1王老师参加工作后,发挥个人特长,把漫画融进了语文教学,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课堂上呈现教学的生机。在专家的点拔下,她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是不够的,调动兴趣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在初步满足了“成功”(至少在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方面)的心理需求之后,她进一步探索究教改主题的本质,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漫画手段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现状不满足,迸发出一种可贵的探索欲望,那么如何找准可以研究的问题呢?策略一: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成功经验体现了教师的特长和教育智慧。那么,如何从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呢?对处于不同研究状态与水平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一是从分析现象到本质。上例包老师在与专家接触、沟通中,分析自己教育现状后面深层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对此感兴趣”和“如何在兴趣之中扎实基础、开发潜能”,激发进一步探究教改主题本质的心理。这一策略比较适用从未涉足研究领域的教师,自己有哪些优势、特点,对自己已有成功的经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掌握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方向基础上,从某一视点或角度切入,便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从已有成功到追求不断超越。我们概括华东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刘定一成为专家教师的经验,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成长”。从1973年到刘老师根据华罗庚教师普及择优法的思想搞实验,直到改革开放后,1996年进行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研究,到全国推进深化课程改革,进行了跨学科课程研究。他在全市乃至全国取得骄人的成果,就在于刘老师不断地追求理想,追踪理论前沿。2.在不断追问中来实例2张老师是媒介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生长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孩子,见多识广却有不少人在课堂上并不会“说”,其中有一个男孩的症状最为突出。为什么如此怕“说”?带着这种疑问,他走进了男孩课堂之外的生活。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不和睦的家庭从小形成了开口的心理障碍,导致“不会说”。以对这个特别不会说的学生进行了解为突破,对其他有同类缺陷的孩子进行了集中分析与研究。通过调查与分析,采用“重点突破,触动全局”的策略,建立了“初中生说话能力训练”这样一个研究课题。教师对日常碰到的教育现象与问题不断追问,迸发出解读的热情与冲动。那么如何找准可以研究的问题呢?策略二:在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如何来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点呢?对不同的教育问题有不同的思路:一可以在摒弃自己习惯性的主观认定中,寻求突破。上例朱老师是教育研究方面的新手,面对那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善表达,甚至是惧怕开口,不是从主观上认定学生“不愿说话、不会说话或者是天生口头表达能力差”,而是“愿意把眼睛放到幕后去看个究竟”,并对这一现象开展了积极的追问与解读,最终解决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二可以在教育的表面现象与问题的原因寻找中,寻求突破。某校一位教师发现学生有抵触作业的情绪,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于是,就尝试《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与研究》,设计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布置、完成和评价作业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3.从追寻“流行”中来实例3刘老师是一所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她感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语文越来越失去兴趣,尤其是让他们最感头痛的是作文。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