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并丰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蒋建文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限制打破,大规模的人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二、主要概念的界定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意义、目标1.研究对象塘坡小学所有留守儿童2.研究意义(1)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在管理中我们初步发现:在这些留守子女身上明显存在着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大家达成共识:父母的关爱、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研究势在必然。(2)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该群体的关注,并由此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全社会共同尊重弱势群体的生存价值,以体现社会和教育的人文关怀。3.研究目标①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构建一个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模式。以指导本校的工作。②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③通过对留守儿童生活内容、方式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留守儿童女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勇于参与和尝试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④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学习习惯差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四、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本课题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对策、方法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互助小组”建立和运行;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留守儿童不良心理教育矫正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对策等,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希望全社会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主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这个课题可为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最前沿材料,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发动家庭、学校、乃至政府对留守儿童关心、帮助和支持。可以积累教育经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德育新形式,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五、研究内容、方法、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