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自然发火的防治1 自然发火的原因及规律1.1 煤体自然发火的条件(1) 煤炭自身具备自燃倾向性且以破裂状态存在;(2) 对煤炭有连续的供氧条件(漏风风速为 1.2 ~2.0m/ min、漏风量为 0.1 ~0.24m3/ min) ;(3) 煤炭氧化生成的热量易于积聚;(4) 上述条件持续稳定足够的时间;1.2 矿井自然发火的分布规律所有的自然发火点都分布在采煤工作面的“两道两线”(即进风道、回风道、停采线、开采线) 、地质构造带和护巷煤柱间。(1) 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停采线前方有煤壁支承,不易冒实,易形成漏风通道。(2) 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的地带因煤质松软、破裂,煤体吸附氧的能力增强,煤层层理、节理高度发育,易漏风。(3) 布置在煤层的集中进回风联络巷因多次掘进,保护煤柱反复承受采动压力的影响,煤体变形、破裂,不易密封。(4) 在风压变化较大、较频繁的区域,因风压变化使采空区形成的“负压喘息”加剧了自燃和自燃征兆的显现。(5) 分层巷道掘进期间,因巷道内风压增高,加之顶板一般比较破裂,易通过其假顶上的裂隙和采空区形成复杂漏风通道。(6) 分层巷道内错,易形成漏风隅角带;分层巷道外错,易使采空区内的遗煤破裂,两者均可为煤炭自燃制造便利的条件。2 抓住重点 综合治理防治自燃的对策和基本原则:2.1 延长自然发火期针对分层开采的特点,实行集中生产,加快推动速度,并实行以阻燃为主的预防措施,延长自然发火周期。(1) 将首层开采的煤层进行注水。(2) 对 2、3、4 分层“两道两线”各 20m 的范围以内采前预打浅孔密集钻进行控制注浆。(3) 在开采线预埋注浆管路,待工作面推采适当距离(一般为 40m) 后,集中注浆。(4) 在开采线以内、停采线以外各自 30m 的范围以内,集中遍撒阻化剂,工作面回采完毕后,密闭后集中大量注浆。2.2 在堵漏上实行措施(1) 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减少通风阻力。(2) 分层开采首层铺设金属网,保证注浆质量,以利于顶板再生,减少漏风。(3) 工作面回采完后,及时密封,两帮及顶板附近 5m 的范围以内,通过注凝胶封严。(4) 对采空区注入浓度较大的浆液,以提高密封质量。(5) 在断层及破裂煤层的附近注入凝胶堵塞漏风通道。2.3 改善巷道布置方式(1) 推广无煤柱开采,保护煤柱可代之以在采空区中注凝胶生成的稳定隔离带。(2) 分层巷道重叠布置,消除隐患。(3) 在分层巷道掘进时,力求一次掘透,以缩短因局扇增压造成采空区漏风的时间。(4) 工作面的集中联络巷由工作面外侧布置改为内侧布置,随工作面的推采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