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物品事故处置注意事项(一) 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尽量全面了解发生事故的爆炸性物品性质及发生事故的原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家实行适当措施,防止措施不当引发二次爆炸或火灾范围扩大等事故。(二) 注意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及固定证据为查清事故的发生的原因,为后续事故处理提供有效证据,在处置爆炸性事故过程当中,要尽量保护好现场证据。(三) 现场遗留爆炸物品爆炸性物品事故的发生后,现场或附近会有大量未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爆炸性物品,一旦火灾蔓延,有可能发生使事故范围扩大,因此要对这些物品实行可靠措施予以转移,或在灭火过程当中人为制造隔离,确保安全。(四) 防止二次爆炸有些爆炸性物品在大量堆积或相对密闭条件下燃烧时,燃烧释放的能量大量积聚,当达到一定条件时,会发生燃烧转爆轰现象,一方面会使现场危害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会对现场抢救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国内外在处理爆炸性物品火灾事故时发生爆炸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在许多硝酸铵火灾事故中,大量堆积的硝酸铵燃烧后,当火灾不能及时控制时,常常发生爆炸事故,现场抢救人员伤亡惨重。(五) 防止坍塌伤人爆炸性物品发生事故后,尤其是爆炸事故,现场周围建筑物受爆炸冲击波影响。(六) 灭火方法科学对不需外界供氧的爆炸性物品,不能用窒息法进行灭火,因为窒息法不但对这类物品燃烧不起作用,相反随着燃烧空间的减少,压力的增加,爆炸性物品燃烧会更加猛烈,并会快速转化为爆轰,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对于含金属钾、钠、镁粉、铝粉等遇水反应剧烈的爆炸性物品,不能用水作为灭火介质。上述物质一旦和水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热及可燃性气体(某地收缴烟花爆竹和原材料,在高温季节用水降温,导致产生大量的热来不及释放,一发生自燃烧,在大量堆积的性况下,发生爆炸)。(七) 防止中毒当大量爆炸物品燃烧时会生成大量烟及有毒气体。爆炸性物品燃烧产生的毒害烟气主要有:是由于微小的炭黑粒子和完全燃烧或未完全燃烧的灰及燃烧分解产物组成的烟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工业炸药等爆炸物品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磷化物、酸雾等有毒气体。为了防止在灭火时中毐,在爆炸性物品发生普通火灾时,一般不要站在下风口,扑救时要先打开门窗,最好佩戴防毒面具,延长扑救时间,避开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