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向心加速度》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从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转变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所以本教学设计通过几个实例的引入,进一步认识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为研究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打下了基础。为理解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关系,通过创设情景研究在一条直线上的变速运动过渡到曲线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三角形法则,较好地突破了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关系这个教学难点,做到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论,为后面用极限思维的方法进一步论证向心加速度方向和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做好铺垫。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推理能力。本节课在多媒体、实验、板书的运用上,相互补充,克服了单一媒体运用的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对整合课堂教学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幻灯片所展示的各种生动、活泼有趣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是“知道向心加速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基本要求: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具有指向圆心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2)知道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并会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3)能根据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发展要求:1)会用矢量图表示速度变化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加深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3)体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方法。4)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知道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说明:1)不要求分析变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问题。2)不要求掌握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方法。2. “向心加速度”编排在物理必修 2 第六章第六节,也是本章第三单元圆周运动的第二节,本节课是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后,进一步得出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可以为下节课“向心力”埋下伏笔,从而方便地从理论角度出发,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得出一般性结论。3.本课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涉及,对学生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