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四指导方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发现一些颜色词的构词方式,并积累相关词语。3.能展开想象,用“像”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重点)4.了解火车票上的主要信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重点)5.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和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重点)6.正确诵读关于风景的楹联、诗句并背诵积累,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重点)7.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识字加油站”1.引导学生交流回顾:除了从语文书上,你还能从哪里认识新的字?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日历、包装盒、说明书、广告纸……3.教师课件出示火车票,指导学生认识火车票,鼓励学生从票面认识新的汉字:昌、铺、调、硬、卧、限、乘、售。4.借助拼音,自由读这些生字。5.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后鼻音“昌、硬、乘”。6.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7.开火车给生字组词。8.引导质疑:什么是“硬卧、限乘”?并通过联系实际、出示图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9.小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无论是火车票还是广告纸,都会有许多汉字宝宝等着我们去认识!二、教学“字词句运用”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像什么?怎样才能用自己的话很形象地把它们的特点讲出来呢?3.出示教材图片:两双鞋,一双是爸爸的鞋,一双是弟弟的鞋。(1)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看到的两双鞋有什么不同:爸爸的鞋很大,弟弟的鞋很乱。(2)出示例句:爸爸的鞋像小船。弟弟的鞋像鸟窝。(3)引导学生自由读例句,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①写出了爸爸的鞋有多大,弟弟的鞋有多乱。②交流明确:这两句话中都有“像”字,把爸爸的鞋比作小船,把弟弟的鞋比作鸟窝,一下就写出了这两双鞋有什么特点。4.模仿例句,用这样的方法说说“柳条、云朵、枫叶、椅子、路灯、胡子、鞋”这些事物的特点。(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选出最好的句子。(2)班级交流,评一评,说说谁想得妙,说得多。5.课件出示题目要求:你能说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吗?◇八路军隐蔽(bì)在山里,敌人很难发现。◇去还是不去?小明拿不定主意,感到很烦(fán)恼。◇那美丽如画的山水,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fǎn)?6.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三、教学“写话”1.教师课件出示留言条,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电话又打不通,可以通过写留言条来沟通。2.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小组交流留言条的内容与格式:(1)这张留言条写了什么内容?(2)留言条应该说清哪些内容?(3)这些内容都写在什么位置?3.教师巡视,相机指导。4.师生归纳小结:称呼:第一行,顶格写称呼(写给谁)。正文:第二行,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清事情。姓名:正文右下角。日期:姓名下方写时间。5.选择教材中提供的情境,练习写留言条。6.小组交流,对照留言条的格式相互点评。7.交流反馈,师生评议。8.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写一张留言条。四、教学“我的发现”1.出示教材中四组表示颜色的词串,学生开火车轮读。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词的特点:在表示颜色的词前面,加上有这种颜色的事物的名称,可以区分不同的颜色。如“白”前面加上“雪、米、奶”等,可以区分不同的白色。3.引导学生同桌互相比拼,模仿教材中的例子,说几个表示颜色的词。第二课时一、教学“日积月累”1.课件出示前两句楹联,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读通、读顺。2.课件播放山水画面,引导学生理解“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的意思是:有山就成了图画,没有水文章就不知道写什么了。此句赞美了山水的美丽,突出了山水在文学、绘画中的重要性。3.播放课件:秋风萧瑟的塞外风光,烟雨蒙蒙的江南美景。引导学生理解“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5.课件出示后四句诗,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6.小组交流,尝试理解诗意。7.教师范读、领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