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已不是新奇话题。回想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日,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留给我们广阔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与日俱增,因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德育多元化时期,我们应以德治校、以德服人,更应该注重于德育的生活性、审美性和制造性,产生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本人认为:“加强德育教育、培育学生爱心”,德育教育会有良好的效果。制造感恩情境激发关怀思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的阶段,自律能力非常弱。由于自己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别,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实行认可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国内一个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难以控制。而这些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以上所述的一些青少年对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小学也不鲜见。这是因为他们对爱缺乏理解,爱心是在别人付出时的培育,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爱的回报越多。懂得爱的内涵就越深刻,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很多留守儿童没得到父母养育的爱就长大了,他们的父母丢下一岁多的孩子就去打工了。有的认为父母的爱方法不当,不仅不认同、感恩,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我们以这个切入点,教育学生体会家长的苦,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明白自己应当承担家庭、社会责任,使他们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学会“关怀自己、关怀他人”的理念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除了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是不关怀的,而且这种情况随着留守儿童年龄增加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有道题是问:你有心事时,一般向谁倾诉?结果显示有 80%的留守儿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