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环境 1.目前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环境 农民工进城务工门槛高 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差是一个普遍存在问题,尽管各地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不够宽松,部分大中城市为了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推出了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各种限制政策,不顾城乡一体的供求实际,不顾用工企业的自主权利,制定一些规章,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文化门槛、技术壁垒,限制外来民工就业的行业和工种,控制使用外来务工人员。查阅对外来人口务工的政策规定,有的只是规定、管束、处罚,却很难找到一条有关对外来人口务工权益保障的条文。 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 每到年关,农民工不是高兴奋兴踏上回家路,而是被逼无奈走向讨债路,不少媒体都把民工拿不到工资这一痼疾作为报道的重点。这一现象多发生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如建筑、采矿、制衣、食品加工等行业。其实不仅仅是年关,就在平常,这种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如:建筑承包方被套牢,拖欠民工工资,形成建设单位欠建筑承包单位,建筑承包单位欠包工头,包工头欠民工工资的拖欠链;还有的陈年拖欠,几年难以还清。在石家庄市的 52 起投诉中,超两年时间的过半数。另外,也有政府部门拖欠单位的,这些拖欠现象,虽然是个别的,但影响较大。2025 年据全国总工会资料显示,全国进城务工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量在1000 亿元左右,河北省石家庄市仅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已超过 10 亿元,省会石家庄市就频繁发生了多起民工“跳楼秀”、“吊塔秀”事件,也因为讨工钱,引发了多起恶性案件。除少数企业确因生产经营困难而推迟发放工人工资外,不少企业主把拖欠工资作为谋取非法利益、调剂资金周转和控制职工的手段。 农民工工作条件恶劣危险性高 由于大部分民工文化程度较底,而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与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的要求严重脱节,民工只能从事城市中所有最脏、最苦、最危险的工种。而一个又一个“黑心老板”又在不停地强迫他们加班加点,超时超强卖力,同时又得不到《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费。职工的休息没有保障,很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危及人身安全,造成伤亡事故,处理不好就会增加诉累,消耗社会有限的司法资源。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农村劳务中介组织发育还很不完善,民工进城大多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转移状态。不少农村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