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最朴素、最实用的风控逻辑与方法论“做风控,如果不犯逻辑错误,那他就是风控大师了。”这是我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做过各种各样的供应链金融项目,包括保理的、融资租赁的和供应链的,成功很多,但也有过失败的。当下很多人参加各种供应链金融培训,热衷于学习各种案例。坦白说,大部分经验和业务模型根本难以复用,真正有价值能够流传不衰,让我们终生受用的,却是那些最原始最朴素的原理、逻辑和方法论。当前保理公司已过万家,但真正在做保理业务的却越来越少,大部分保理公司因为缺乏资金只能给银行做嫁妆或者做 ABS 通道。几年下来,优质客户贡献给银行了,自已口袋里却没有沉淀,公司一文不值。一些有资金的保理公司,不是在配合上市公司或其他大公司做虚假应收账款融资,就是在做商业承兑汇票保理,有的是融资性票据保理,沦为某些大公司信用套现的融资工具。近些年系统风险频发,踩雷保理公司呈增长趋势,保理行业的前程开始显得模糊不清。虽然导致当前这种境况的原因很多,单从保理那些底层逻辑来看,足以让我们深思极恐!1、保理背后的信用逻辑保理融资是基于供应商应收账款做的,应收账款是企业赊销,即信用销售的产物。奇怪的是几乎当前所有的保理公司不会先了解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背后信用风险,像国际双保理那样先对债务人进行信用授信管理,然后引导供应商按自己的风险偏好开展赊销活动,以此展开保理服务(我们称之为“管理型”风控)。我们总是习惯地像银行那样选择大家共认的“资本雄厚”的债务人的供应商,作为风控导向开展保理服务(我们称之为“选择型”风控)。所以,我们看到保理扎堆在那些地产、建筑、环保等上市公司里的淘金场景,却不知道我们的保理融资不过是银行贷款的小小“过桥”而已。不管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商品变现客观上都需要时间,如果采购商是现金采购,则交易量必然一时难以上去,供应商短时间内占领市场的难度相当大,所以,供应商允许客户延期支付货款一定会上升为企业的营销战略政策。而应收账款实际上是供应商主动把货款借给采购商使用,即典型的企业间融资。但是,供应商采用信用销售是为了销售更多商品和服务,获取更多客户,占领更大市场,而不是为了获得赊销价格与现金价格的差额收益。供应商用于赊销的资金,有些是自有的,有些是外借的。外借的资金会有成本(如保理融资),如果供应商赊销价格与现金销售价格的差额不能覆盖贷款融资成本,供应商的正常利润就一定会被金融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