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 2025 年 11 月开始了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粮价上涨与粮食短缺均无直接关系,主要原因是成本的上扬。成本上扬的影响要素有很多,比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粮食企业流通成本高于国外同行 10%以上。 因此,粮食加工企业既需要不断改善生产制造环境,又要不断更新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与概念。与其说粮食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价格战,不如说其实质上是一场成本战。因为降低成本才是企业工作的中心实质,通过降低成原来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一、重视除生产成本要素以外的其他可控因素 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只重视能明确以货币支出表现的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忽视一些本身虽很重要但不是很明显的成本因素。以粮食加工企业的收购环节为例。从当年对农作物墒情的考察到组织人员收购、收购时机的选择对水份和等级等质量因素的影响、发运时机的科学确定、发运方法的合理选择、不同运输方式运费的高低、不同包装方法造成的发运途中水分的减少及破损等因素引起的损耗、运输途中粮食作物的品质保管等诸多因素,都是收购及发运过程中影响成本的关键点,这些点点滴滴的成本因素能否得到重视并且是否有专人负责控制监督,对前期的成本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货物运到,是否有专人负责接收,称重、入库手续是否齐全,又是确认收购或是发运过程是否损耗的唯一依据。如有短量,是督促采购人员补足数量还是查找原因向运输单位提出索赔,都需要企业在接货环节及时作出工作记录,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管理。由于忽略了以上这些农产品发运成本当中的关键因素而造成原粮入库后成本加大,跟不上当年市场行情的先例是屡见不鲜的,这也同时说明了成本管理的事后监督转化成事先预测的必要性。 粮食加工企业在农业作物原料入库后到领用前,都存在仓储费用这一项支出。正常发生的仓储费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仓储过程当中如何防止霉变及虫害,实行哪些保管措施,晾晒方法又形成了另一项比较隐蔽的成本。因为保管的方法直接影响粮食品质,晾晒时机与方法的选择又直接影响了费用的高低。以上这些依靠企业管理手段可控的质量因素和损耗因素也直接影响着粮食交易价格及下一个精加工环节中出品率的高低。对这些通过严格的管理方法可以控制的加工前成本稍加疏忽,将对整个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讲,在粮食发运环节,千分之三以内的损耗是比较正常的,也是行业内比较认可的;但假如入库前不严格落实控制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