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素养和综合素质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作为“引领学生”、“发展学生”和“成就学生”的重要角色人——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这就要求教师加快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以期能更好的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作为教师团体中的重要“一员”,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磨合”,面临着个人与团队的“融合”,面临着专业与辅业的“结合”。一、新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繁重、复杂和艰辛,决定了教师要比其它许多行业的人员承担更为繁多和沉重的压力。特别在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往往带着“激情”和“憧憬”步入校园,却遭遇诸多的“羁绊”和“挫折”,究其原因,归结如下。1.不缺“学历”缺“学力”。社会的变革让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学历程度也是“水涨船高”,步入中小学的教师已经趋向于本科起点、研究生伴随,所以大部分的中小学目前招收的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对口”教师,教师的“学历”足以满足目前的学生“知识层面”的需求,但问题是“高学历”不代表“高学力”。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活生生的、个性的学生,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自身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的缺失以及对学生的“认知”还停留于“初级”阶段,教师的“学力”就显的薄弱和贫乏,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2.不缺“个性”缺“定性”。人的个性在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的覆盖下,已经得到彰显,甚至澎湃,特别是青年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个性张扬”,作为新教师也不例外。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踏上社会后就有了更多的责任,“个性”也是在社会、家长、学生认同范畴下的自觉,比如“赤膊上课”、“男教师带耳钉”、“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等就不符合教师的言行自觉,这些新教师往往能“谨遵之”,可是面对外界的喧嚣、诱惑和校园的宁静、平淡,很多新教师开始的激情会消减,对教育的态度会下降,对学生的关心会冷却,自然“定性”就会缺失。3.不缺“渔船”缺“渔夫”。随着各级各类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步入现代化标准,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富丽堂皇”、“流光溢彩”,自然为现代化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这艘“渔船”可谓现代化、高标准但再现代化的“渔船”也要有“渔夫”来运作,经验丰富的“渔夫”可借助现代化的“渔船”抛锚起航、乘风破浪、满载而归。如果,“渔夫”的经验不丰富,再好的船同样捕不到鱼。同样的道理,学校的硬件设备已经很好,可是新教师的经验不足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新教师的管理不规范会让学生“旁枝斜出”,新教师的引领不济会让学生能力下降。4.不缺“技术”缺“艺术”。新教师的高学历起点决定了他们不缺技术,甚至有很多教师在某个技术上还有“惊人”之项,比如“计算机的编程”、“乐器的十八般武艺”等。新教师往往简单的把学生发展的多少认为是分数的高低,也简单的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这是认识的错误,也会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她涵盖着“人”的发展。学生不是“容器”,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信其师,亲其道”是最好的说明,所以教学从来不缺“技术”,往往会因缺乏“艺术”而限制学生的发展。二、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应对策略新教师因入职时间短,难免经验不足,学校要重点关注新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培养方式,来帮助并推动新教师的发展,,通过激励、共同体合作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等手段来引领新教师专业成长,并为他们的成长“搭台”,为他们的成功“助力”。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一)助推——引领专业成长1.培训。俗话说得好:见多识广。对于新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