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舞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 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老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又如,《落花生》,许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仔细读书,就让他们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同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 鼓舞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有利于进展创新思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 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动的连续性。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育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育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育,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动,螺旋上升。 三、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