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县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难题,深化拓展新时代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途径,守护好群众的古村古建,让群众的乡愁有处可寻。一、问题概述**县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县域内星罗棋布着 128 座格局完整的古村落,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11633 栋,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这些古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古村落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建筑衰败触目惊心。调研显示,全县 23%的古建筑因长期风雨侵蚀出现梁柱腐朽、墙体开裂,其中 430 栋被鉴定为危房,部分百年老宅屋顶坍塌、雕花门楼湮没于荒草,村民感叹“老屋撑不过三场暴雨”。以王家镇为例,始建于明代的“九进大夫第”因屋顶漏雨导致木构架霉变,修复前仅靠 12 根临时木桩支撑,随时可能整体倾覆。二是产权分散制约开发。以李坊村为例,一栋清代进士宅院分属 6 户村民,修缮需协调多方意见,导致保护项目搁置长达 5 年;类似产权碎片化问题涉及全县68%的古建筑,成为活化利用的“拦路虎”。更棘手的是,部分海外侨胞继承祖宅却无法回国办理手续,全县有 210 栋古建因产权人失联沦为“无主资产”。三是活化路径单一低效。**、**等古村虽完成基础修缮,但文旅开发仍停留在“挂牌参观”阶段。村民反映:“游客来了拍拍照就走,村里连瓶水都卖不出去。”统计显示,已开发古村中,75%的业态为同质化茶馆、民宿,年均客流量不足 10 万的村落占比超六成。更严峻的是,部分古村为迎合商业化过度改造——青云村将清代粮仓改建为 KTV,引发文物保护专家联名抗议。二、做法成效(一)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唤醒古村生机构建“四位一体”保护体系。制度破冰:在全省首创“古建修缮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彩钢瓦覆顶、水泥糊墙等 21 类破坏性改造行为;设立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心,统筹财政资金、专项债、社会捐赠 18.82 亿元,其中 1.2 亿元专项用于濒危建筑紧急抢修。针对产权复杂的老宅,推行“抢救性修缮+权益保留”模式,政府垫资修缮后,原产权人可选择回购或折算为文旅项目股份。技术赋能:组建由 42 名古建专家、128 名传统工匠构成的技术团队,采用“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修复模式。例如,用古法“桐油石灰”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