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念模式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1]。糖尿病是社区常见的慢性病,一旦确诊需要终身治疗,假如在日常生活中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健康教育是督促病患采纳健康行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案系统的全民性社会教育活动,将有关生育保健的知识传播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3]。 健康教育者只有更深层次地了解影响人们行为改变的因素,才能通过有策略地教育,实现人们行为的改变,达到健康教育的既定目标。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影响人们实行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4]。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对糖尿病病患进行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配合临床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具备重要的意义 健康信念模式(HBM) HBM 是由霍克巴姆(Hochbaum)于 1958 年在讨论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其健康信念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其后经贝克(Becker)等社会心理学家的修订逐步完善成为健康信念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预测人的预防性健康行为和实施健康教育[3]。健康信念,即人如何看待健康与疾病,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易感性,如何认识实行措施后的效果和实行措施所遇到的障碍[5]。 HBM 认为,健康信念的形成,主要受三大方面因素的影响。①个体知觉因素,包括知觉到易感性和严重性;②调节因素;③个体对行为效果的期望,即知觉到益处和知觉到障碍。知觉到易感性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易患某种疾病的估量。知觉到易感性越大,实行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知觉到严重性包括个体对患病引起的临床后果和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知觉程度。过高或过低的知觉到严重性均会阻碍个体采纳健康行为.只有中等程度的知觉到严重性才能够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知觉到易感性和知觉到严重性这两种个体知觉程度,形成个体对某种疾病知觉到威胁,从而引起个体采纳健康行为。调节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经济条件、疾病知识等,还包括实行行动的氛围,如大众传媒对某疾病相关行为的报道,亲友的患病体验,来自他人的劝告等。在对行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