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当代人关注道德进步、关注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成长的大背景下、德育如何调整和改革,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走向心灵的德育,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呢?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挖掘教学素材1.进行国情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中学地理中的国情教育内容是很丰富的,它不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实施途径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中。(1)从国家自然方面来说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2)从社会方面来说八年级地理比较详实地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状况及劳动力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总体特征,指导我国工业、农业等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祖国辽阔的领土、多娇的江山、优越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同时还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使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建设好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任何一种制度,不管制定的如果完善,如果完美,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纸空文。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等等违法之事,仍时有发生。因此我在讲授“水资源”一节时,通过黄河的具体案例材料,告诉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地理专家惊呼:“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问题:酸雨问题、水污染问题等。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每个学生都要有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地理教材中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用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地理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如以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游戏和模拟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讲解南极地区时,我和学生模拟了一次南极探险活动,通过对探险地的了解以及遇到的危险和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观,维持激发了学生认知内驱力,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平时在课堂中,我还用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与开展学习竞赛等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2.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体现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