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北京公租房新政策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 100 万套的目标任务,基本建立了以设计、建造、评价、运维为核心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编制了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结合十二五时期公租房建设管理的实践,在 2024 年出台的《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基础上,今年编制发布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与评价标准》地方标准,旨在进一步法律规范公租房设计和建设,全面提升建设管理品质。 标准在公租房人性化、精细化设计方面的特点突出。标准还创新性引入评价制度,以住区环境和建筑单体为主要评价对象,从住区环境、建筑单体及室内环境两大方面的 15 个分项进行判定,各项判定结果均为满足的,评价结果为合格,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将不予交用。 该标准对公租房的住区环境、室内环境等设置了 15 大指标,只有全部达标才能交付使用,比如公租房 500 米内须有公交站、设置出租车等候点、应有非机动车停车位等等。 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租房分配对象很明确,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等收入处于中等偏下、既买不起商品房也不符合经适房和廉租房申请条件的夹心层。对于这一群体来说,租住公租房安稳、放心,能够在城市里有一席之地,并且房租低,降低了生活成本,无疑可以提升幸福感。 不过,公租房虽好,近年来也没少被吐槽,个别地方甚至被用脚投票,造成空置浪费。为什么呢?因为不少公租房在选址、交通、配套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比如位置偏远还能理解,有的不仅偏居一隅,还缺乏交通配套,让很多上班族十动然拒;有的光线不好,有的没有晾晒空间,有的施工质量有问题,说白了,虽然租金便宜,但价廉得不物美。 应该说,不同人对居住环境要求不同,公租房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也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是缺乏基本配置,居住基本需求不能充分满足,那也就食之无味,消减了这一惠民性政策的含金量。对此,北京的公租房标准值得借鉴,它从老年人、年轻人、残疾人等群体的需求出发,大到公交站点、老年人步行道、残疾人助力车的停车棚,小到橱柜、毛巾架、卫生纸架,事无巨细地给居住环境立规矩。可以说,这些标准抓住了公租房的痛点,能够让公租房价廉也更物美、更具魅力。 住有所居,从来都不只是片瓦遮身这么简单,还要针对住户需求在环境、交通等方面提供服务和配套。公租房也是如此,也要从需求出发,不断减少居住痛点、提高性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