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所授课程病理学课程章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授课学时3所属院、部设计者授课专业授课年级一、(设计理念):1.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具体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课堂课前布置学生课下病例讨论,结合复习基础学科基础医学知识,课上学生积极发言讨论讲解,老师总结点评,评价课前预习效果,课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提问为辅,课尾练习评价课堂效果。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知识目标:1、解释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2、简述淤血的原因,概述淤血的病变特点、后果,肺、肝淤血举例3、概述血栓形成的原因,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4、概述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常见类型与后果5、概述梗死的类型,病理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6、归纳常见(各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机体的影响7、举例说明本单元内容与中医治疗的联系技能目标:1、通过标本、多媒体图片的演示和辨认,培养学生观察、联系、比较的能力,学生能初步识别肺、肝淤血、静脉血栓大体标本和切片的特点。2、进行空气栓塞实验操作,记录、分析和讨论空气栓塞实验结果。3、通过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取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启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和爱护标本、切片、实验设施的良好品德。4、通过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立志献身医疗事业的信心。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难点:淤血、血栓形成的原因、机理、病变、结局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1学生学情分析1.1认知特点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基本熟悉,对中内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虽学习了部分疾病的辨证论治,但未形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临证辨治能力薄弱。1.2知识基础教学对象是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大二),通过一年的学习,已完成西医基础理论生理学、生化、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的学习,对人体正常解剖组织结构及代谢功能有了全面的了解,但在异常代谢功能乃至形态改变基础上去了解疾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及联系但仍欠缺系统而整体的知识。1.3学习风格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待加强;注重理论学习,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明显不足。1.4情感态度1.4.1通过PBL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坚定学习医学的信念,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1.4.2通过小组讨论,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1.5信息技术技能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学习。2教学预测2.1讨论偏题的可能在本次授课过程中,课前准备有2份病例讨论,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局部血液循环常见病例的特点。因学生掌握知识面较窄,可能会出现冷场或者讨论偏题的情况,通过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图片来引导学生回到正题。2.2症状分析不清,结论错误的可能在血栓形成与栓塞学习环节中,症状较为相似,学生易混淆。可通过阴阳虚实的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2.3知识点复杂,难以记忆的可能局循的知识较为复杂,学习时学生难以记忆。拟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病理改变特点,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推理出可能的病因,然后采用病因病变结果讲解,导出病因,验证学生的推理,使学生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四、教学方法: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活动知识点教师教学方法充血10分钟第一节充血一、动脉性充血(一)原因类型(二)病理变化(三)结局1、引用资料简介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引入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介绍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与授课内容2、用对比图讲解充血的概念和类型。3、举例说明常见类型: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减压后充血4、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总结充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