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参考资料 “电子人”意味着什么素材英国教授沃里克将芯片植入自己手臂内获得了成功,他没有想到,他的行为不仅在科学领域引起轰动,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争议,包括人道问题,以及人类机器化“对于人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的深层思考。 一、机器人性化 沃里克教授为建筑赋予了“智慧”;而一位人工智能专家预测:40 年后,人们将习惯于有意识的计算机;电脑与人类进行平等交流、像人脑一样思考问题,是迟早的事。那时,电脑不仅能驾驭语言,还会有视觉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甚至能争论、能以理服人。二、人类机器化 1、沃里克的“硬”进军 沃里克教授的建筑物因为设在其中的芯片而具有了“智慧”;沃里克教授体内的芯片,则让他自豪地宣称成了世界上首位“电子人”:一半是人,一半是机器。 在被问及植入芯片后的感受时,沃里克说,以前单纯作为“人”,感知方式是物理的;而成为“电子人”后,自己与另一部分独立的自己相连,感觉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自己,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与精神感知的情形类似。 正是这两点,让沃里克面临着作为一个科学家无法回答的问题。一对夫妇请教他,此法是否可以用于跟踪、限制他们多动淘气的孩子;沃里克对此不知所措。他说他不敢回答,因为从技术上说,植入芯片可以限制孩子的活动;但是这极大地侵犯了孩子的自由,人类的价值和判断力也面临着威胁,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2、MIT 媒体实验室的“软”进军 较之沃里克将芯片植入体内,早在 1980 年就开始“电子人”研究的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向“电子人”革命的进军要缓和得多、易于接受得多。 媒体实验室目前的研究都是力求将芯片附在人体附近,而不是植入其内,因而称之为软革命。 例如一个典型的场景:你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个人,向你打招呼,你认识他,但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这时你可以求助于嵌入自己太阳镜的计算机,显示屏上会显出来人的名字。这就是媒体实验室即将攻克的“电子人”课题之一。三、人何以为“人”? 麻省理工的社会学家 Sherry Turkle 自从 1970 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计算机与人类的相互影响。她发现,当问到如果植入一个与大脑直接交流的芯片,会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时,很多人头脑中都有明确的界定,对于增进计算能力和外语知识较为容易接受,而对控制音乐、诗歌欣赏水平等涉及精神世界的东西则难以接受。 人性化的机器,归根结底还是机器;但是没有人能确保它永远按人类意愿“行事”,这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