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合理采取“任务型”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以下是笔者通过对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有关教学资料,联系实际教学,谈谈关于“任务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的看法和认识。一、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了每章节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物理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重视语言运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完成任务,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概念公式的记忆和习题的反复讲解和强化训练为重点;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惟恐“超纲 ”,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课堂千篇一律,教师“唱独角”,学生做听众,课后抄抄写写,“题海战术”,这样使得教师讲得累,学生更是学得身心疲惫。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贴切生活,只有教师尽量创造了较为真实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兴趣去学,去完成任务。 例如我在<<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长度.课本作业本的长宽,家到学校的距离,同学的身高,指甲的宽度,头发的直径等.学生在收集中学会了刻度尺的使用,认识了物体的尺度.二、层层递进,人人参与任务的设计, 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景的真实性以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学生只有在经过战胜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把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给不同学生,共同执行一个大任务。执行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