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患者。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 编码:BNP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 编码:K52.905)(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一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 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8 年 5 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食滞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泄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 W5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4)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粪常规+潜血(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4)心电图、上腹部 B 超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淀粉酶、血糖、CRP、血气分析、大便培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