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1、运用实验法,培育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地球仪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手电筒及地球仪 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