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阅读附答案 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新的诠释点。 陈思和先生曾说,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都充斥着一种先锋精神,那时的文学本身就是先锋文学。的确,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蝴蝶》、郭沫若的《女神》等,都表达了要与过去世界决绝的精神。向西方学习,向世界学习,在当时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先锋精神在上世纪 80 年代又一次旌旗招展,相映四方。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是那个时期先锋小说比较重要的收获。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作家在这种先锋场域中不断地崛起,又不断地受挫,是否可以说,至莫言处,中国作家终于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 直到今日,部分评论家仍然断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白鹿原》。《白鹿原》讲的是被不少人忽略了的传统的耕读文化。也是这时开始,中国经验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方向受到重视。莫言在小说里对家乡历史、地理、风物、人情的神奇探究,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国经验。此外,文学中的中国经验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当下。描绘当下,往往会失真。文学的真实往往是内心的真实。也就是说,无论历史和当下,都要放在心海里澄一澄,放在想象中比对一下,再放在价值的天秤上称一称,那时,才可能会触及真实。而真实,恰恰也是文学意义上的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 从各地研讨会的召开和普通人对莫言的关注,以及整个世界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已经说明,莫言获奖带来的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自信力的上升。中国的作家始终在一种不自信中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先锋文学之热就是自卑感导致的盲目崇拜。在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作家去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古典汉语写作的精神曾暗淡一时。近些年,中国的作家在国外有影响的越来越多,国外的汉学家也开始对当代文学给予更多的关注,也有很多作家和学者认为,中国有一些作家与世界上那些公认的文豪相比并不逊色。自去年茅盾文学奖评奖以后,一些学者就曾探讨过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认为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的了解要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作家,中国文学事实上一直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这说明中国作家和学者的自信力实际上一直在攀升。 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中国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文学自身如何进展?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与丰富?这都是亟待需要思考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