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的另类解读 第一次读到《斑羚飞渡》是在 2024 年的《小小说选刊》上。后来这篇小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看中,入选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因为上课和听课的需要,又无数次研读了这篇颇能煽情的文章。但读的次数越多,越让我感到疑惑不解,怀疑这篇故事的真实性。 故事开头说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难过崖上,逼在这里是接近,靠近的意思,证明猎人和斑羚群之间的距离应该十分接近,这从叙述者我可以看到斑羚面部表情: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飘渺,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可以证明。甚至,叙事者我和猎人们应该离斑羚群很近,就像是站在了斑羚群旁边。假如这个情况属实,斑羚群冷静选择飞渡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试想,作者和猎手们是干什么来的?打猎来的!一直就追着这群斑羚来到了悬崖。面对即将到手的猎物,他们为什么突然就不再猎杀斑羚了呢?是为了欣赏一幕老斑羚舍生救小斑羚的悲剧?还是动了隐恻之心?显然都不通情理。但是作者却安排了一个让斑羚群冷静选择的过程看,斑羚群显然没有受到作者和其他猎手的干扰,说明作者和其他猎手应该离着斑羚群还有一段距离。这岂不矛盾?小说的第三段和第四段也写道: 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宁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 一个好一会儿,一个过了一会儿两个时间用语,老斑羚退后十几步和助跑起跳,也需要几秒钟的时间,这让猎人和斑羚群之间的距离问题更加突现出来。还有镰刀头羊组织斑羚群飞渡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了,不提也罢! 还有,小说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长长的舌头拖出嘴外,停止了吠叫。 假如说作者和猎人们被这一悲壮举动所感动还有可能性的话,那么,作者笔下的猎狗也没有了狗性,也被斑羚的精神感动了,还会是猎狗?除非是我们城市里闲人们驯养的充物吧儿狗!虽然我不反对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要超越于一般生活经验的说法,假如作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