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动物两栖现象》听课报告《有趣动物两栖现象》听课报告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老师,听课是一项必要的任务,听课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一篇听课报告,记录下来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趣动物两栖现象》听课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堂好的语文课,总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今日,陈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初识陈老师,只觉着这名字有意思——容易让人一下子联想到李煜的诗“故国不堪回首”。堪,是可以的意思。借陈老师名字一用,这堂课是可以值得我们好好回味与揣摩的。正所谓“好课堂,堪回味”!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楚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一堂课;要备好一堂课,首先要读好这篇课文。这里就提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教研员黄永敏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我们老师在备课前要老老实实做好文本解读的工夫。”从陈老师今日的课堂呈现来看,我们看到他的`设计完全是站在对文本深化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他的.目标定位为: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发现拟人法、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了解是怎样写生动的。 3、能运用拟人法、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 在《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中提到:“我们的课堂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中年级要培育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默读、略读,乐于与他人沟通阅读感受……”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就是遵照这样的原则进行板块教学的:揭题导入,理解“共栖”;关注表达,研读“有趣;迁移运用,习得方法。 就拿第一个板块来说。陈老师在导入环节非常干脆利索,进而出示初读要求,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在初读之后,陈老师出示词语检查,通过换近义词、图片理解和查字典讲解等方法先后理解了“着地”、“皱褶”、“取卵”和“虻”等生词。然后,让学生通过选择字典中意思的方式,去理解“栖”;再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说明“共栖现象”;接着,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什么叫“共栖现象”;最后,让学生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去集中突出地寻找文本的关键信息,对文本中的“共栖现象”有更深化地了解。陈老师课堂的教学方法虽多样,却是在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操作性。 二、落实常规,突出方法 陈老师的课堂扎扎实实,看不到有许多花哨的地方,却看到了许多浸透着浓浓语文味的地方。陈老师在课堂中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落实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