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 二. 重点、难点: 1. 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 饱含深情的语言、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一. 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 内容分析 (一)本文根据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 时间: 访美时 地点: 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 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 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 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 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 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致,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致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重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楚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 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 2 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