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 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进展的写作手法。 3、 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痛苦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旧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 17 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二)、作者简介: 伯尔,1917 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 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 A 小说的情节结构。 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进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B 故事交待的内容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 思考: 1、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课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 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②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③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 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小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