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苏轼)》阅读答案篇一:《游沙湖》导学案 《游沙湖》导学案 2024.4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清文脉 2、比较《游沙湖》作为一篇游记与《游褒禅山记》的不同之处 3、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宋朝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 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登进士,政治生涯:八年在朝,位高权重。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2、乌台诗案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 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 103 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予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决预习练习 三、疏通文意并赏析 1、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是怎么写的? 2、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