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险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年,郑文公缺乏远见,没有理睬重耳。贰于楚,是指在晋楚城濮之战以前,郑伯如楚致其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郑国准备派兵帮助楚国对晋作战,后来虽未参战,却因此得罪了晋国。无礼于晋也好,且贰于楚也罢,实际上都是秦晋两国向东扩张,企图把郑国作为边疆的借口而已。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烛之武是就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对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 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人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答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