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菊花》教学反思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化推动,提出两纲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并强调了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美术学科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盛开的菊花》是书画版新教材三年级第四单元“秋去冬来”中的一课。这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用多种方法表现菊花的造型美和色彩美。而上课的时段,又正值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自然而然,路边和校园里的各盆菊花争奇斗艳,世纪公园的立体花展(菊花展),无不时刻牵动着我对《盛开的菊花》课堂教学设计的神经,那么吻合又那么适时的课程内容以及丰富的社会条件和影响,可以说在这个季节这个时刻上这堂课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于是,立即着手资料的查询和材料的准备。 菊花是一种很普通和常见的花卉,现在的学生对它的美很不以为然,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普遍存在浮躁,功利性强,感情淡漠的特点。 我联想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完全可以引入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及又在国画作品中常见的这一主题,因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借物明志,表达文人雅士对生活的热爱、对前程的追求与探究。正好三年级的语文书上就有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的介绍,这样美术课和语文课有机的结合起来。 所以我在设计导入时引入了梅兰竹菊的欣赏,引进了“四君子”的概念,从而让学生学习梅兰竹菊优秀的品质。在导入部分还让学生欣赏描写菊花的古诗,借着古代文人墨客爱菊、赏菊、咏菊之情牵起学生们的兴致,引入新课,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诗人对菊花无比喜爱之情以及菊花的含义,体会菊花象征着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坚韧的斗争精神,唤起学生对菊花造型的记忆,带着为何那么多诗人喜爱用诗句咏菊的疑问,想一叹究竟,引起学习的兴趣。在欣赏菊花的图片的同时,还配以民乐演奏的乐曲《梅兰竹菊》。 整个导入部分的设计意境优美,从画面——古诗——音乐,点点滴滴,从显性的隐性的引导学生去理解、领悟和感受艺术的美。很自然地渗透了人文精神和德育。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用水蜡分离法来表现菊花的美和画面的构图。在新授部分我先示范了菊花外形的表现方法,点到为止。画面的安排和组织一直学生很难掌握的,如老师全部示范画一遍,学生就一样画葫芦,那是一期课改的传授方法,二期课改要求老师上课精讲善导,怎么把握这很难,于是请教了教研员,教研员给了我一个建议,就是老师制作模板,让学生来拼,学生在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